发布时间:2022-12-15 14:23:10
近代教育家高照煦(1839~1902)先生是陕西米脂县人,同治十二年(1873)考中举人,撰有《米脂县志》、《闲谈笔记》、《高氏家谱》等作品。清政府规定:在会试后拣选应考三次而不中的举人,由礼部分省造册,咨送吏部,派王大臣共同拣选。选取者分二等:一等以知县试用,德国小钢炮一瓶10片多少钱二等以教职选补,称为“举人大挑”。于是光绪六年(1880),高照煦也获得了一次“大挑”的机会。在《闲谈笔记》中,他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记载:
所谓“大挑”德国小钢炮,既不测试诗书文章,也不测试治国方略,竟然是“专看相貌”。具体方式,以二十人为一挑,即一批,挑出一等三人,分配到各地去担任知县,挑出二等九人,到各地去担任教职。剩下的八人被称为“八仙”,其实就是落选者了。考试的场地设在东华门内的文渊阁,属于皇宫禁地,平常时分一般人是进不去的。高照煦的朋友高寿卿自告奋勇地用马车替他送考,顺便观览一番禁苑景致。高照煦高大魁梧,相貌堂堂,因此颇为自负地认为,获得一等没什么问题;京城里的亲戚朋友们,也都认为他是一等的合适人选。这天夜里他做了个梦,梦见一个衙门差役模样的人,手持一份大红请帖,请他赴宴。高照煦奇怪地问:“你家主人是谁?”差役答道:“子夏。”第二早晨,照煦与寿卿同车赴考,快到东华门时,他忽然对寿卿说:“这一次参加大挑,我只能得个二等了。”寿卿很不理解地问:“咦,你怎么知道的?”照煦说:“我昨晚做了个梦,应该是个征兆。”寿卿哪里肯信,连他做了什么梦也没细问。
到了考场,高照煦被列入最后一批,并且只剩下十三人了。照老规矩,因为未满三分之二,一等只能挑一个。照煦的序列是十一号,另一个序列第九号的也相貌堂堂,王公大臣们在这两人之间反复斟酌、衡量,最后还是选定了第九号,照煦就只能屈居二等了。倘若剩下的再多出一人,达到了三分之二,就可以选两人二等,那就几乎是非高莫属了。可惜!回到寓所后,寿卿问:“你昨晚做了什么梦,竟然如此灵验?”照煦将梦告诉了他,并说:“早晨起床后我想,此梦必定与大挑有关,却百思不得其解。直到行至东华门时才忽然想起:梦见子夏招我,不是暗指我将从事文学教育类么?”原来,孔子的学生卜商字子夏,是孔门十哲之一。孔门弟子根据其学业特长分为德行、言语、政事、文学四科,而子夏与子游则以长于文学而著称。以政事著称的孔门弟子是冉有与子路,倘若他梦见这两人性保健品德国小钢炮呼唤,只怕就会大挑一等而去当县令了。
卜商(公元前507年—前400年)
更奇怪的还在后面:第二年八月,高照煦出任宜川县教谕,后来又改任郃阳县教谕。所谓教谕,是县学的教授,相当于教委主任,有时是县学校长。这两县都在陕西,属于战国时的河西故地,正是当年子夏设教之处,郃阳县并有子夏设教之石室,为该县古迹之一。你说巧不巧?
高照煦的陕西同乡阎敬铭(1817~1892)也曾有“大挑”的经历。可惜他其貌不扬:个子矮小倒也罢了,两只眼睛又“一高一低,恂恂如乡老”(清·李岳瑞《春冰室野乘》卷中),那天他与一批同伴刚刚跪下,正准备磕头参见诸位考官时,某亲王就高声唤道:“阎敬铭先站起来,离开吧!”于是,他成了那次“大挑”的“八仙”之首,致使他一辈子都引为恨事。后来湖北巡抚胡林翼对他极力推荐,在奏章中称:“阎敬铭气貌不扬,而心雄万夫。”果不其然,阎敬铭理财有道,为官清廉耿介,曾因强烈反对重建颐和园,得罪了慈禧而被革职留任,是有清一代为数不多的理财专家,有“救时宰相”之誉。
据说河北青县有个姓金的举人,相貌极其丑陋,“五官布置皆失其所”,简直惨不忍睹。可是,当他进入大挑考场后,某位亲王竟然将他定为一等。其余那些大臣无不大惊失色。亲王却笑着说:“你们不必惊讶,此人胆量可嘉。”众人询问缘故,亲王道:“此人这副面目,竟然还敢进入大挑场,如果没有姜维之胆,怎会如此?”
金举人当了县令后有没有作为不得而知,而三国时的蜀汉名将姜维胆大如斗,却是载于煌煌史册的。